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

國情教育講座----淺談崑曲與粵劇

去年, 我在學校國情教育中向學生簡介中國戲曲。過去, 每一次能夠有機會向同學介紹傳統戲曲, 我都感到十分雀躍,也會珍惜每個機會。粵劇畢竟是我們的本土藝術, 我希望藉這些簡單的介紹,同學能對它有一點基本的認識, 不要人云亦云, 盲目鄙視,甚至唾棄屬於自己的寶貴文化。

以下是一位學生替我寫的講座記錄 , 而文中的題目與小標題, 是我一位中大校友給我加上的, 在此再次多謝他們!


崑曲 – 源遠流長的雅緻文化》 ( 呂君逸同學記錄 )

  崑曲,2001年被聯合國列為「人類口述非物質文化遺產」。然而,這門有六百多年歷史的藝術品,很難說一聲「遺產」就保留下來。畢竟,在取向上,崑曲終究跟大眾化的粵劇有分別,從來都是知識分子優雅的喜好,像品味紅酒,也是一門學問。在大眾化如京劇、粵曲也難以傳承的今天,精緻的崑曲自然也走向衰微,尤其在這個沒有細節的年代。

  可是,經過白先勇先生的努力,崑曲近幾年有復興的跡象,不論香港、台北,都接連有盛大演出,令人感到在蒼白中又看到了些曙光。

  中國戲曲有所謂四大聲腔 (梆子腔、崑腔、皮黄腔、高腔) ,其中之一就是崑腔。凡戲曲,必講腔、調。凡名伶,必有自創的一套獨特唱腔,開一代風氣之先。因為戲曲的味道,就是由腔與調所構成,唱腔中透露性格,時而湖海激盪,時而紅日西斜,能唱出不能言傳的悵惘和哀愁。


崑曲中興話民初
  崑曲的流傳,始於明代中葉,並曾一度枝繁葉茂。但由於崑曲文詞典雅,腔調不合民間口味,只為文人騷客之愛好,加上京劇興盛,終在清中葉趨於式微。可幸有梅蘭芳、韓世昌、俞振飛等堅持演出崑曲,令它又再生機勃發,一度中興。

  直至二十年代,崑曲史上意義重大的崑劇傳習所於蘇州創立,陸續培養「傳、世、盛、秀」四輩演員承傳演出,當中包括四十多位「傳字輩」藝人。一九五六年,由周傳瑛、王傳淞等「傳字輩」表演藝術家整理的崑曲《十五貫》成功上演,更成「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」的佳話。

  可是,當中一眾「傳字輩」藝術家如今大部分已離世。雖然有少數藝人表演的劇目於八十年代拍成音像資料,賴以保存。但回望那一個時代,煙雨紅船,貢獻了一縱即逝的光影芳華,遺下的身影,都是今人不常見之氣質,消逝的是一個風華的世代。


當代崑曲路遙遙
  當代崑劇著名演員如華文漪、王芝泉、汪世瑜都是師承「傳字輩」的老藝人。在第四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比中,王芝泉、華文漪、蔡正仁、計鎮華、岳美緹同時問鼎,創造了中國戲劇最高獎評比的驚人紀錄。現時常與白先勇先生合作之演員俞玖林和沈豐英亦師承汪世瑜、岳美緹和張繼青等名家。令人慶幸崑曲之血脈總算沒有斷絕。

  無可置疑,王芝泉、華文漪和蔡正仁等人創造了神采飛揚的一代,他們不僅延續了典雅優美的昆曲藝術血脈,同時也改變了這一古典藝術和文化遺產前行的腳步與命運。可是後來場景驟變,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,為控制意識形態,所有文藝作品一律禁止,改為「樣板戲」壟斷,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紅燈記》、《白毛女》,主題枯燥,人物扁平,毫無文藝價值,旨在宣揚極左政治思想,是對一眾藝術家的摧殘。直至「四人幫」被捕,文革結束,一眾藝術家才從死蔭的幽谷裡走出來,重近舞台。

  時至今日,經歷高低起伏的崑劇雖談不上普及,但也漸漸多人欣賞。尤其因白先勇先生大力推廣,由他製作的《青春版牡丹亭》,一方面盡量保持崑曲抽象寫意,以簡馭繁的美學傳統,並利用現代劇場的種種概念來襯托古典劇種,將有著濃厚美學底蘊的古典戲曲搬上現代舞台,可算是一種創新的意念。此外,由白先生親自擔任藝術總監的《玉簪記》可謂絕佳入門,劇情妙趣,唱詞清雅而淺白。舞臺設計時尚,同時有一素淨的簡約,一切都是尊重傳統的再創造,令人看到崑曲潛藏著的無限可能。


粵劇崑曲兩相長
  較之於崑曲,粵劇更為港人所熟悉。而兩者其實有密切的關係。據說清代雍正年間,湖北漢劇藝人張五師傅逃離到佛山,與當地戲班來往,張氏將北方的劇本移植過來,並授粵地藝人轉唱「梆、黃」。事實上, 中國所有地方戲曲的源流, 皆可追溯至崑曲。 因此, 崑曲又被冠以「百戲之母」的美名。粵劇與京劇在聲腔上原為兄弟,同一源流為漢劇「皮黃」(梆子二黃),而粵劇「梆黃」的歷史悠久,絕非由京劇衍生。粵劇最初以中州韻唱出,又稱「戲棚官話」,到清末,知識分子為方便宣掦革命而轉以廣州話演出。

廣東粵劇,人才輩出,五、六十年代有薛覺先,馬師曾,之後有紅線女。在香港,新馬師曾、芳艷芬、任劍輝、白雪仙,配以吳一嘯、唐滌生,是一個風姿的世代。他們都以精湛的唱功藝術,自成流派唱腔,為後人所仿效。

七十年代開始,本地文化娛樂受西方文化的影響,粵劇在香港已開始走下坡。粵劇戲曲的文化土壤,在於一個民族、一個社會、一個家族,都愛梨園。從前,有所謂梨園世家,耳濡目染。在現今這個社會,舉目皆高樓大廈,缺乏品味,戲曲的腔與調。對年輕的一輩來說,簡直就像形而上學,令他們摸不著頭腦。幸好,近十年不少熱愛戲曲的有心人士作出了不少努力,當中包括:傳統排場戲的復修,戲曲藝術在學校的推廣,及中港藝人的交流與協作,均對粵劇傳承產生正面的影響。另一方面,高志森、杜國威以話劇手法創作多套的「現代戲曲音樂劇」,是希望使這種傳統藝術更貼近時代,可以讓更多人欣賞和接受。

  崑曲與粵劇,花開兩朵,各表一枝,揉合了文學與音樂,懂得欣賞,可算一生不枉,對嗎?

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

看電視作對聯

今晚, 看完電視節目《頤和園華麗背後》最後一集, 我嘗試以園中的建築物作了一聯, 請大家不吝指正!

頤神養性,排雲賀壽臨香閣 ;
和氣修心,邀月觀書照玉堂。


慈禧太后常以排雲殿作祝壽的地方,因為瑞雲寓意吉祥,而香閣是指供奉千手觀音的佛香閣。想看著名的長廊彩繪,就要穿過邀月門,離長廊不遠的便是玉瀾堂, 這裏是昔日光緒看書、處理公務的地方。

2010年6月26日 星期六

《燕歸》

乳燕高飛獨翱翔 ,
恩情不念倍神傷 ;
雛兒終有回巢日 ,
告慰親慈莫斷腸。

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

報讀中華文化課程‧我給自己的獎勵

今年九月, 我會報讀中華文化證書課程, 這個課程除了上課外, 還有文化導賞活動, 這是我最喜歡的!
出來工作後,我喜歡報讀一些自己有興趣而又不用做太多功課和考試的課程, 因我會視讀書為一種享受, 甚至看成在辛苦工作之餘, 給自己的一種獎勵。 過去幾年, 我先後讀過古蹟文物、對聯欣賞、新約聖經和神學等課程。

今次這個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舉辦的課程, 內容十分充實, 幾年前我已經想讀, 但每次總是猶疑不決, 今年下定決心, 加上這個課程安排在周五 7:00 - 9:00 pm 上課, 實在太好了, 所以決定「起錨」。

課程簡介:http://hkuspace.hku.hk/prog/cert-in-chinese-culture#programme-detail

2010年6月22日 星期二

希望在 21500-22000 獲利

" 策略: 分三次資金買入內房及美聯實業 ------ 今天, 我用第一注資金, 買了 華地 (1109 )及 美聯( 1200), 稍後每跌 5% - 10% 再買. " (4-5-2010)

轉眼間, 大市已從 19000 回升至 20900, 月前, 在低位分三段買入的華地及美聯, 我打算在 21500-22000 獲利! 再一次證明在大眾都一致不看好時分段入市, 往往是適當的時刻.

相信 HSI 在上述區域作鞏固後, 今年第四季可升越去年的高點 (23000) .

2010年6月18日 星期五

《春夜》(第二版)

同事替我將《春夜》 一詩的第二句改為「晼晚旋臨暝綠叢」, 而我也將一、三兩句作出一些修改, 現在變成:
紅梅綻放笑春風, 晼晚旋臨暝綠叢 ;
寅夜更闌空寂靜, 解心明月透玲瓏 。


這樣時空就會出現較大的變化, 並呈現另一種意境, 大家覺得怎樣?

晼: 音阮, 太陽下山的樣子。

2010年6月16日 星期三

詩草

《春夜》
寒梅過後接東風, 紅杏枝頭春意濃 ;
夜幕低垂空寂靜, 解心明月透玲瓏。

《夏夕》
斗轉星移別春風, 點點流螢舞綠叢 ;
銀漢迢迢光萬里, 滿窗明月透簾籠。

《憶念故人》
萬千夢緒惹思愁, 往事縈迴去復留 ;
遠望鏡湖煙霧裡, 伊人何日再觥籌。

澳門又名鏡湖。《醉翁亭記》有「觥籌交錯」之句, 觥:古代酒器, 籌: 投籌耍樂, 意指暢飲歡聚。

對聯是國粹嗎?

今早收到對聯老師的電郵, 他就上述問題最近在大公報寫了一篇文章, 論述自己的觀點, 並叫我看後講講自己的看法。

http://www.takungpao.com/news/10/06/14/TK-1271989.htm 

http://www.takungpao.com/news/10/06/15/TK-1271989.htm

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

一個令人懷念的校園


University of Nottingham:
諾定咸大學的校園既大且美, 我最喜歡這兒的草地和古典建築, 白色的鐘樓更是同學拍照的熱點。我在這裡最難忘的事情, 是有一個下午剛上完課, 正想騎單車返回宿舍時, 就開始下雪, 這次是我人生第一次親歷下雪的「奇景」, 一團團的白雪落在雨傘上, 發出拍打的聲響, 印象十分深刻 ..........現在回想起來, 已是 20多年前的往事了!